年轻人注定是生成式 AI 的主角,寻找机会窗口的 ” 海狼 “

AIGC行业资讯1年前 (2023)更新 admin
3,248 0

年轻人注定是生成式 AI 的主角,寻找机会窗口的 ” 海狼 “

比尔 · 盖茨在《AI 时代已经开始》的文章中提到两次革命性的技术演示:

第一次是 1980 年,名叫 Charles Simonyi 的年轻人向盖茨展示了图形用户界面(GUI),而后诞生了 Windows,开启了长达 30 年的互联网浪潮;

第二次是 2022 年,OpenAI 用几个月就完成了原先需要两三年的生物学挑战。盖茨回忆了与 OpenAI 的初期合作,直言 AI 和互联网一样具有革命性。

之所以再次提及一个月前的 ” 旧闻 “,源于刘德华的 ” 五四视频 “。虽然刘德华和比尔 · 盖茨身处不同的行业,但他们对于年轻人的态度惊人的相似:” 我们要多为他们创造新的可能,因为每一次机会都是他们生长的土壤。”

生成式 AI 的浪潮愈演愈烈,无数年轻创业者已经拿起冲浪板 “get in the water”,一场新的创业潮正在上演。

01

年轻人,寻找机会窗口的 ” 海狼 ”

加拿大的温哥华半岛上有一个奇特的自然现象:每一次风暴过后,饥饿的 ” 海狼 ” 们都会忍受着低至零度的海水游到近海,寻找被冲上岸的海豹尸体,路途不可谓不波折辛苦,却可以让 ” 海狼 ” 们饱餐一顿。

有人习惯将年轻的创业者比作 ” 海狼 “,因为他们对机会窗口的嗅觉非常敏锐,善于抓住成本最低、效果最佳的时机。

也许在一些人的认知里,年轻人在某种程度上被贴上了冲动、莽撞、缺少耐心的标签,和有背景、有资源、有经验的 ” 前辈 ” 相比,年轻人人创业往往九死一生。就像《第一财经》的统计数据,2019 年前 3 年初创公司的存活率不到 1%。同样不能忽略的一个事实在于,过去 20 多年的互联网浪潮,搅动风云的常常是年轻人。

即使不考虑马化腾、丁磊等古早时代的互联网创业者,单单是移动互联网十年,依然不缺少改变了十几亿人生活习惯的 ” 年轻人 “。

比张一鸣的经历还要 ” 彪悍 ” 的,是饿了么的创始人张旭豪。早在 2009 年的时候,还在读研究生的张旭豪就与同学一起创办了饿了么。那时候 ” 千团大战 ” 还在继续,饿了么则完全消失在聚光灯外。

拐点出现在 2013 年 11 月,名不见经传的饿了么拿到了红杉资本、经纬创投等机构的 2500 万美元投资,刚刚打赢团购大战的美团被迫推出了美团外卖,” 外卖大战 ” 一触即发。时间来到 2018 年 4 月,阿里巴巴以 95 亿美元收购饿了么,创始人张旭豪 ” 功成身退 “,但 ” 叫外卖 ” 已经成为无数年轻人的就餐方式。

可以找到的案例还有很多,或许他们只是年轻人创业的幸存者,却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年轻人的创业精神。不同于所谓巨头们的瞻前顾后,每一次机会出现时,在浪尖上翻腾的总是有活力、有想法、敢折腾的年轻人。

正如一位年轻创业者的信条:” 相信你的东西,你就是看见了它,然后你把它做出来了。”同时也佐证了刘德华在五四视频中的观点:” 他们像您过往一样,怀揣梦想,摩拳擦掌;他们像您过往一样,一直在坚持,期待支持。”

02

年轻人,注定是生成式 AI 的主角

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是,生成式 AI 的风口初起,外界习惯性地把注意力留给了那些有话语权的巨擘。

自称不懂 AI 的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,出资 5000 万美元成立了光年之外,据悉 4 月初启动第二轮融资时,估值已经达到了 10 亿美元;前搜狗 CEO 王小川在 4 月初官宣创办 AI 大模型公司 ” 百川智能 “,目前已经获得 5000 万美元启动资金,旨在打造中国版 OpenAI 基础大模型及颠覆性上层应用……

和历史上的许多次创业浪潮一样,最先被注意到的,常常是自带光环的巨头和明星创业者,可最终成败的关键,仍在于能否找到产品与市场的契合点,堪称下一次工业革命的生成式 AI 自然不会例外。

比尔 · 盖茨在给 AI 站台的同时,也曾严肃的告诫投资者:” 当前 AI 产业的发展轨迹就像早年互联网泡沫期,投资者需要谨慎对待,死胡同数量将相当可观。” 其中的 ” 死胡同 ” 正是创业的方向,一旦赌错了方向,再多的舍命狂奔也只是泡沫,年轻人和明星创业者其实在同一起跑线上。

年轻人注定是生成式 AI 的主角,寻找机会窗口的 ” 海狼 “

大抵也是比尔 · 盖茨青睐 OpenAI 团队的原因所在。盖茨和微软并非是 OpenAI 的早期股东,在 2016 年前后不乏 ” 窃取 ” 想法自主研发的机会,但微软并没有这么做,而是选择抛出合作的橄榄枝。除了向 OpenAI 提供算力,微软在 2019 年 7 月向 OpenAI 投资 10 亿美元,并在 2023 年初主导了 100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。

借用 Y Combinator 中国创始人陆奇的观点:” 创新,尤其是创业公司落地,它永远是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的组合。在落地的过程中,对需求理解的把控,掌握和满足需求的方法是一切当中最重要。长期一定是技术驱动为主,但在落地的时候对需求的拆解、分析、梳理,把控好需求,是一切的一切。”

沿循这样的逻辑,年轻人注定是生成式 AI 创业浪潮里的主角。

不管是巨头的 AI 部门,还是明星创业者组建的新团队,一个典型的特色就是 ” 人海战术 “,似乎只有四五十人的规模才能做成某件事情,以至于要开出 500 万元的年薪招聘技术服务人。但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,一种新型的创业公司形态正在诞生,按照 Every 的创始人 Nathan Baschez 的说法:smaller、faster、cheaper and weirder(更小、更快、更便宜、更奇怪)。

直接的例子就是图片生成模型 Midjourney,一款千万级日活的现象级产品,团队只有 11 位全职员工,1 位创始人、8 位研发人员、1 位法务、1 位财务,不但没有产品经理和销售,就连中坚力量的研发成员,有 4 位还是尚未毕业的本科生,甚至都不是所谓的世界级名校里的学生。

生成式 AI 所冲击的,不只是生产力,还有人们的思维方式,而年轻人恰恰是思维最跳跃的一群人。

03

年轻人,更需要 ” 给坚持以支持 ”

把视角再拉近一些,顺着生成式 AI 浪潮 ” 下水 ” 的不止王慧文、王小川等人,一群群充满想法的年轻人早已开始行动。有别于明星创业者想要打造 ” 中国版 OpenAI” 的宏大目标,年轻创业者更忠于自己的想法。

现在 wong2 正在开发另一个名为 ChatHub 的 chatbot 聚合客户端,允许用户在一个应用里使用多种 chatbot,包括 ChatGPT 和 new Bing Chat,后续计划集成 Google Bard、文心一言等同类产品。

再比如 1995 年出生的 Jiayuan,2014 年开始在 Github 上参与开源项目,2022 年 9 月离职去做 Web 3 的项目,ChatGPT 发布后开始运营 “Copilot Hub” 项目,用户通过上传资料建立自己的 AI 助手,可以是某个领域的专家,也可以是一个名人,其中 “AI 版的乔布斯 ” 是目前对话最多的角色。

目前 “Copilot Hub” 已经上线两周多时间,没有营销推广的情况下已经有近 2 万注册用户,超过 2300 位用户创建了自己的 AI 助手。虽然离通用人工智能还很远,但已经让不少人看到了 AI 带来的价值。

某种程度上说,这些创业项目并不算 ” 性感 “,没有自研的大模型,更像是是基于 GPT 的 Prompt 工程;没有诱人的创业故事,就连应用的天花板都肉眼可见;没有成熟的创业路径规划,甚至只是业余时间的作品……

可正如陆奇的判断:” 对初创团队,工具能帮助探索方向,加速想法的迭代、产品的迭代,甚至资源获取。” 生成式 AI 的浪潮才刚刚起步,难能可贵的正是想法和行动力,这恰恰是年轻创业者的优势所在。

站在投资人的立场上,年轻创业者的表现还有些稚嫩,但他们充满斗志,充满野性,充满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。作为创业路上的 ” 过来人 “,需要给年轻人的坚持以支持,并非只是纯粹的投资。

年轻人注定是生成式 AI 的主角,寻找机会窗口的 ” 海狼 “

就像刘德华在五四视频里的呼吁:” 作为过来人,要给年轻人更多的支持,和他们一起更好的坚持。” 作为品牌方的奥迪,也在以实际行动支持年轻创业者,譬如新奥迪 A8L 引入了 2.0T 发动机,正是为了满足年轻创业者的需求,通过降低购车门槛的方式,让年轻人也能拥有与生俱来的 A8 气质。

不管怎样,生成式 AI 的机会窗口已经打开,大批年轻人像 ” 海狼 ” 一样迅速进场,在肉眼可见的时代红利面前,他们比 ” 海狼 ” 还要坚强。也许他们的梦想不够 ” 伟大 “,只想做一个小而美的产品,却是时代精神高度凝聚的符号,他们的梦想、追求和努力,需要被 ” 过来人 ” 看到并支持。

04

写在最后

诚如一位投资人在朋友圈感慨:资本对科技行业其实没那么重要,因为在真正的技术和商业天才面前,资本从来都是蹭蹭上车的。

这句话似乎只能同意后半句。因为在每一次创业浪潮中,年轻人永远都是弱势群体,哪怕他们有技术和商业上的天才,也需要被放在镁光灯下才能被看到,在他们的羽翼丰满前,需要把更多的年轻创业者,给年轻人更多的时间与机会。

    © 版权声明

    相关文章

    暂无评论

    暂无评论...